巴黎如何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城市
公共外交季刊
2013-03-08 13:03:00

  巴黎是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是公共外交中的著名城市行为体。巴黎通过传播核心价值观,普及法语,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国际组织总部,举办世博会,为增加法国的软实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使得巴黎成为了世界文化中心。这当中和一系列天才人物的推动也是密不可分的。

  巴黎是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中心,探索其成功的路径,对于今天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巴黎的文化地位,与法国的强国之路是密不可分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为法国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而拿破仑第二,使法国在19世纪成为了当时的殖民大国、世界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那么巴黎作为世界文化名城,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呢?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乘工业革命的快车,大力开展经济文化外交

  法国政府一直重视文化外交。政府经常将文化名人视作法国的名片而委以外交重任,如16世纪著名诗人杜贝莱曾被任命为驻罗马大使;18世纪,卢梭任驻维也纳大使;19世纪,著名诗人夏多布里昂任驻伦敦和罗马大使,随后又出任外交部长;同一世纪,著名诗人拉马丁也曾被委以相同职务。文人外交官成为18、19世纪法国外交的一大特色。

  19世纪中期,巴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城市,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它拥有一支年轻而又积极向上的从业队伍,具备了基本的铁路设施,并开始把自己改造成一座现代城市。

  第二帝国时代,法国的经济才真正进入大踏步前进的阶段。国家政治局势的安定为工业高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拿破仑三世政府的经济政策也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第二帝国晚期,重工业、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装备农业的状况表明,法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从生产力总量来说,法国当时仍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巴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拿破仑三世亲自绘制了巴黎城的整治蓝图,并将整治工作委托给时任塞纳河省省长的乔治·奥斯曼领导(1853—1870)。其目的是要建设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使巴黎成为欧洲的大都会,把人们从欧洲各地吸引到巴黎来,从而为法兰西第二帝国增添荣耀。

  随着法国国力的逐步提升,巴黎还举办了多届世博会(埃菲尔铁塔、奥赛火车站)及其他领域的各种世界级别会议,巴黎在各个领域引领世界潮流并成为世界经济、工业、文化中心之一。

  从1878年开始,巴黎万国博览会的举行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在1889年的博览会上,新建成的埃菲尔铁塔不仅为巴黎增色不少,也向世界昭示了法国的钢铁建筑水平。1900年的博览会为今天留下来大宫和小宫,他们后来被改造成博物馆,用于长期或临时的展览。1900年巴黎还建成了法国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以及塞纳河上最宽阔最华丽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

  巴黎名目繁多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是其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巴黎城市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历史可以以追溯到旧王朝时期,19世纪后半期又增加了大批展馆。例如1880年建立的卡尔那瓦博物馆和1898年建立的巴黎历史图书馆就是巴黎历史的见证。但是直到20世纪初期,在巴黎继续保持自己的世界艺术之都的情况下,它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美誉。除了30年代的一些与博览会有关的建筑外,大多数主要的国家机构都是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如1909年建立的警察博物馆、1920年建立的航空博物馆、1925年建立的荣誉勋章博物馆、1934年建立的公共救济事业博物馆和1946年建立的邮政事业博物馆等。有些博物馆专门为展出某艺术家的遗作而举办,如1903年举办的古斯塔夫·莫罗作品展,1919年举办的罗丹作品展和1934年举办的马蒙丹巴黎市立博物馆莫奈作品展。还有些博物馆的展出具有慈善性质。例如1913年举办的雅克马特·安德烈作品展,1929年举办的科纳克·雅伊作品展和1937年举办的尼西姆·卡蒙多作品展。

  利用法语的魅力传播法国文化及思想

  18世纪的欧洲,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其时,在其他国家的贵族沙龙中,乃至在宫廷里,人们皆以讲法语为荣。更有甚者,当时不仅法国启蒙思想家被欧洲各国的所谓“开明君主”接二连三地请入宫廷,待若上宾。就连一些并无特长的法国人,仅仅因为会说法语,亦纷纷被各国的王宫显贵、富商巨贾请入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法语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的最突出特点是优美动听、清晰悦耳、准确生动。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法语主要属分析型语言,但它也具有综合型语言的特长,融合了拉丁语的严谨和希腊语的细腻,构成了独特的法语风格。马克思曾说过:“法语像小河流水,德语像大炮。”作为德国人的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褒贬之意,他只是形象地指明两种语言的不同特色:法语优美和谐,德语雄壮有力。历代名人对法语特色都有过描述,这些描述不一定全面、准确,但有助于了解法语的特征,也能给人以深刻印象。

  在18、19世纪,由于法国文化艺术在欧洲处于高峰期,法国作家里瓦洛尔断言“法语由于其表达的可靠性、社交性和合理性,不再只是法兰西语言,而是世界性语言”,“表达不清楚的不是法语”,“法语首先说出说话的主语,然后出现动词,即表达动作,最后出现的是这个动作的补语,这就是法语的自然逻辑”。里瓦洛尔在这里既指明了法语的清晰准确,也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法语句法的合乎人类思维理性的语言逻辑特点。

  17、18世纪,法国的文化艺术有过辉煌成就,启蒙运动影响遍及欧洲,同时也使法语风行全欧。狄德罗、伏尔泰等著名哲学家经常受各国宫廷邀请讲学或当顾问,各国君王也以能与他们通信为荣。当时,欧洲各主要国家宫廷中都有法国人充当国王秘书、部长、政府官员、工程师、建筑家、画家、科学院士、芭蕾舞教练等等。许多国家的国王、王子、皇帝、皇后,诸如弗里德里二世、约瑟夫二世、加德琳二世等都能说一口流利漂亮的法语。上述诸因素使巴黎实际成为欧洲大陆的首都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欧洲各国贵族及社会名流都以能讲流利的法语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大家知道,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都能用法语写作,便是明证。

  1714年,《拉斯塔特条约》第一次正式将法语作为条约文本的唯一语言,至此确定了法语作为外交语言的特殊地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英语的崛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使英语风行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法语的地位则相应地逐渐下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中学和中专学校里,法语是必修课程。在瑞典、埃及、叙利亚、伊朗等国的学校里也优先教授法语。

  2O世纪5O年代,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开始,民族民主运动有了广泛发展,民族主义精神也大大增强。国家要独立,语言要民族化。因此,提倡本民族语言,摈弃殖民主义语言变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如此,法语在原属法国和比利时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仍有重要影响,而在欧美的拉丁语国家里,高层知识分子也仍然崇尚法语。它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一直是第一外国语。在拉丁美洲,法语与英语基本处于同等地位。在北欧、东欧、亚洲则常常被英语或德语取代或超过。联合国组织规定英、法、汉、俄、西、阿拉伯6种语言为联合国机构的工作语言。但实际上,英、法两种语言是联合国各机构及会议的最重要工作语言。

  2002年,联合国代表大会接纳瑞士为会员国,使其成员国达到190个国家,其中约有3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用法语发言。而在“国际外交最高研究院”和“万国邮政联盟”,法语一直保持着唯一正式语言的殊荣。这也是国际邮政业务中一直通用法语的原因。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为什么法语在大部分国家的学校里都受到极大的重视。可以说,学会英、法语,走遍天下有知音,这是毫不夸张的。

  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组织是传播法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

  巴黎最有名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创建于1945年,它是联合国总部下属的第一大分组织,在全球有3000多名工作人员,仅在总部就有2000名。目前拥有191个会员国,还有数百个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其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有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成立于1961年,如今拥有30多个成员国,都是世界发达国家。其主要活动包括:对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提出政策选择,包括数据采集、分析、政策研究和建议,为各成员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审议各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实施的政策,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非成员国家开展对话和合作。其中,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是经合组织对话与合作的重点对象。

  成立于1904年的国际汽车联合会已拥有213家汽车组织成员。它主要致力于保护汽车消费者的利益,促进世界汽车运动的发展。而成立于1971年的医生无国界组织则是一个非营利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曾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最初的成员只有法国医生,目前该组织的成员已经遍及全世界,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

  巴黎是诞生普世性思想的地方,

  也是吸收不同文化的强有力的行为体

  在巴黎,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主要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包含理性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主权学说、宗教宽容等内容的启蒙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对世界历史和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运动是启蒙思想家们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他以科学和理性为武器,去揭露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宗教狂热、迷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特权和黑暗统治,并由此给人类带来民主与科学之光。科学和理性的进步必然带来开放的意识,18世纪的启蒙作家们无一例外都是世界主义者。他们博采众长,继承各国先进的思想,也坚信自己代表着整个人类的利益。当他们审视宗教、社会问题时,目光早已超越了国界,各民族的事实和经验都是他们论证的根据。法国启蒙思想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它早已镌刻在各民族自己的文化史中,从德国的“狂飙运动”到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从北美独立战争到中国的辛亥革命,所有这些民族革命都从法国启蒙思想中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武器。

  从19世纪末到1949年短短的50年里,海内外的中国革命者连续三次把目光投向法国,他们发现法国简直是一块圣地,那里充满了中国的政治行动所需要的灵感(改良派、革命派、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发起了一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从1919到1925年,共有差不多2000名学生被派到法国,其中有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邓小平这样一些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领袖人物。

  巴黎是个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城市,这为巴黎始终保持世界文化中心地位提供了源动力。法国文化之所以能在启蒙时代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得益于一种开放的意识。它向历史学习,继承了16世纪人文主义的传统;它又向异邦求教,借鉴英国、中国等异族的文化,从中汲取了精华。正是在这种全方位的开放中,法兰西文化以批判、进取的态势,最大限度地与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充分汲取他者之长,生机勃勃地发展自己。这种开放的、平等的对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法国原有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促使了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个性的形成。这就是追求自由、幸福和进步。由于这种文化个性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法兰西文化才成为整个欧洲文化的代表。

  一系列天才人物成为巴黎和法国的名片

  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兴起和繁荣,需要伟大人物的诞生。因为伟人可以起到指引江山、开辟道路、扭转局面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们是巴黎文化交流的主角,也是法国,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优秀代表。法国文化的兴起是从伟大的国王路易十四开始的,在征战欧洲、开拓海外殖民地的同时,他自己身体力行,力图把法国打造成文化大国。之后几个世纪的法国出现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包括政治家(如拿破仑一世和三世)、哲学家(如伏尔泰、卢梭)、文学家(如雨果、左拉)、艺术家(如罗丹、莫奈)、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等,他们具有伟大的抱负、忧国忧民之心和雄材大略。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我们也翘首期待伟大人物的横空出世,带领北京走上世界文化中心之路。

  作者:贾烈英 北京语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