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鼎副会长在第二届中欧改革论坛上的致辞
2016-06-17 15:06:00

  吕凤鼎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

  尊敬的赛西莉亚﹒马尔姆斯特伦贸易专员,

  尊敬的柴小林公使,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时隔一年再次来到布鲁塞尔,出席第二届中欧改革论坛,与中欧各界朋友欢聚畅谈。首先我代表中方主办机构——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中欧双方领导人达成了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共识,为中欧关系发展奠定了合作基调。去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欧盟领导人就对接中欧发展战略、深化各领域合作、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达成许多共识。今年7月,第十八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在北京举行,这是中欧关系进入发展关键阶段的又一次重要会晤,在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刻,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国际事务中的两大重要力量,中欧之间不断加强友好合作,不仅将有利于双方、更将惠及全世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在国际形势持续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也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全球经济情况总体偏弱,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遇到了程度不同的困难。中国同国际市场密切关联,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一些国际人士担心中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危机”,有的西方媒体甚至提出中国经济“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奇谈怪论。这种看法自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们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形势的主流,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缺少最基本的正确估计。

  去年,世界经济增速为6年来最低,国际贸易增速更低,大宗商品价格深度下跌,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对中国经济造成直接冲击和影响。中国发展的确面临多重挑战,不过,在这种困难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体现出了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等优势。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未来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中国将继续给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

  经济规模越大,增长难度随之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还要看增加的实际数量。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能维持现在7%左右的经济增量,其实已是相当可观的。今天,中国的增长是在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取得近7%的增长,在国际上仍名列前茅,仍然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那种认为中国经济拉扯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论调,完全是无稽之谈。

  近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等专家都对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给出了正面的评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今年达沃斯论坛期间表示,过去15年、尤其是过去7年,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对于仍在蹒跚前行的世界经济,中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增量是其全球贡献的最有力证明。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进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确遇到不少困难。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们也正在通过改革加以解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认为,“挑战-应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当前,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作为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和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的欧洲、团结的欧盟、强大的欧元。事实证明,中欧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前景广阔。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欧盟的发展也遇到许多问题。欧债危机影响仍未消除,恐怖主义袭击的阴影还在徘徊,难民潮的冲击远没有结束,这些无疑都是欧盟面临的大问题。中国作为欧盟的忠实朋友,对欧盟遇到的问题感到关切,并愿意向欧盟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记得去年6月,李克强总理来布鲁塞尔出席中欧领导人会晤时,恰逢欧盟在希腊债务危机上面临关键时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甚至不得不推迟与李总理的活动,凸显了欧盟的艰难局面。中方不仅对欧盟的困境表示高度理解,还从大局出发,表态并以实际行动为缓解希腊和欧盟在主权债务危机方面的压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解决当前欧盟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和债务问题,并非是一项简单和轻而易举的任务。中方仍将在这方面与欧盟加强协调与合作,从而推动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深入发展。近来,中国提出了与欧盟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方案,再次展示了中方的科学考量和真诚意愿。就中国而言,我们在产能和成本上具有优势,而对欧洲来说,你们在先进装备和核心技术领域占据上风,如果双方在产能合作中能优势互补、携手合作,不仅将彼此受益,而且将为加强南北和南南合作,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和化解全球金融危机提供新的思路和样板。

  但是,令中方感到担忧的是,中方的良好意愿和积极态度,并不总是得到欧方的积极回应。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出台“钢铁:保持欧洲可持续就业和增长”政策文件,将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列为导致欧盟钢铁业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5月,欧盟议会通过议案,表示不愿履行中国入世协定书第15条义务。这些都令中方感到不解和忧心。我觉得,这至少说明,在经济处于困难的情况下,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倾向,已经到了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的程度。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面临持续下行的压力和挑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中欧更要加强互信,更要相互帮助,以应对各自的发展问题,不能启用贸易保护主义,也不能发表不理性和带有偏见的看法,更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做法。面对全球性的问题与困难,损人利己、转嫁危机、以邻为壑,都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也不能解决国际经济和自身经济中的固有问题。

  实际上,欧方关注的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是当前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而非中国钢铁行业一家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全球钢铁价格大幅下降。中国政府已将钢铁过剩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正在为解决相关问题作出认真的努力。我们希望,面对这样的全球性问题,欧洲也应像中方一样,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少一点怨天尤人,多一点同舟共济。

  上个月欧洲议会通过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议案,不仅让中方不解,而且让那些相信欧盟遵守国际规则的人们感到失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是欧盟签字的文件。中方为履行议定书的相关条款作出了最大的努力。现在,欧盟中一些人以任何借口推托履行议定书第15条规定的义务,都是不能接受的消极立场。这对签字各方来说,都不仅是法律问题,而更是政治和诚信问题。我希望,欧盟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国际法治和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力量,如期、切实、严格履行自己在世贸协定项下的义务,展现守信义、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经过40年的紧密合作,中国已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高新技术来源地。在世界经济调整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欧经济的互补性正待全面增强,中欧贸易的巨大潜力仍有待开发。在此趋势下,建立中欧自贸区,扩大双向开放,不仅对中欧进一步深化合作是一项务实的战略选择,而且对全球经济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中欧作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个经济体,有责任和义务携起手来,共同为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积极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双方尚未形成建立中欧自贸区的时间表。为此,双方领导人应以中欧民众福祉和国际发展大势为基本出发点,采取富有战略眼光的务实举措,研拟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进程。

  中方愿与欧方一道,为加速自贸区的谈判作出积极努力。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大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力度,推动与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支持实力强、有信誉的中方企业参与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欧盟的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的互联互通合作项目。中方也将一如既往地欢迎欧方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在本次论坛上,作为中欧双方的权威智库,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与欧洲政策研究中心分别就“中欧建设自贸区”撰写了研究报告,这无疑是这次论坛的一大亮点。当前,中欧双方正在抓紧推进投资协定(BIT)谈判,这是双方深化经贸合作需要做好的重头戏。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大力推动中欧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今天,中欧智库依托各自的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分析中欧自贸区的现实需求、基本目标、重要领域、配套改革等,为双方在政府层面推进自贸区建设提供宝贵的政策建议,这是非常有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双方调动公共外交资源为自贸区谈判服务的积极尝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格局,中欧应该并且必须携起手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和可持续增长作出贡献。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愿与欧方相关机构和组织一道,积极发挥作用,开展智库、学术与民间层面的公共外交,为营造有利于深化中欧合作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出谋划策,为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添砖加瓦。

  最后,衷心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