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为大国形象“增香添彩”
中国教育报
2013-05-13 09:05:00

  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平台大力推动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公共外交与传统的政府游说和施压方式不同,是通过作用国外民众的感性心理,从而改善他们对公共外交实施国的政治态度,赢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中国的公共外交,要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传统做法,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具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开局之旅,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一经亮相并顺利完成首次出访,即引发了国外媒体甚至整个世界的“彭丽媛热”和“第一夫人热”,且好评如潮,可谓掀开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华丽篇章。特别是在近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偕夫人彭丽媛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更是将公共外交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阐释得淋漓尽致。

  其实,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以来,公共外交就已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而习近平主席更是在首次出访中就将公共外交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广泛与到访国民众接触,直入人心,并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中国式”话语和细节讲述“中国故事”。

  公共外交已成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在刚果,彭丽媛以世界卫生组织防治艾滋病和结核病亲善大使身份访问了布拉柴维尔贝达尼遗弃儿童收养中心,看望该中心收养的儿童,特别是艾滋病患儿,表达对防治艾滋病事业的支持,而这无疑为中国的大国形象“增香添彩”。由此观之,公共外交与政府对政府游说和施压的传统外交不同,它是通过对外国民众施加影响,作用国外民众的感性心理,从而改善他们对公共外交实施国的政治态度,赢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进而影响外国政府政策的对外传播方式。

  纵观世界,美国是当今推行公共外交最活跃的国家。二战期间,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骆驼牌香烟让欧洲国家在抵抗法西斯的同时,记住了“自由世界”的美国。冷战时期,“美国之音”为柏林墙的倒塌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冷战时代,美国频繁提出“软实力”、“巧实力”等国家战略,其运用“脸谱”和“推特”等网络交友工具推动“阿拉伯之春”的手段堪称首创。

  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发现,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表达真实的国家形象。因此,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各国塑造国家形象、争取国际理解、实现全球战略的有效外交形式。

  其实,在历史上,中国也十分重视公共外交的开展。毛泽东、周恩来曾用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改变了世界。邓小平首次访美,头戴牛仔帽观看斗牛,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近年来,中国更是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平台大力推动公共外交,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公共外交不但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掌握公共外交特点与组织形式尤为必要

  成功地开展公共外交,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公共外交的特点与组织形式尤为必要。

  公共外交具有灵活性、亲民性、弱功利性的特点,这些源于其发起者和目标对象之间的关系。灵活性,主要是由于公共外交的发起者不仅是政府,而且包括民众,甚至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其作用对象不仅是政府,而且包括社会团体、媒体和民众等在内的方方面面,是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交流实施公共外交。在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习近平邀请非洲国家领导人共进早餐,早餐会的食品极具中国特色——寿桃包、春卷……一道道菜肴摆上餐桌,非洲领导人在通过舌尖感悟中国的同时,也体会着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的内涵。轻松的早餐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习近平关于“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论断更是得到了参加早餐会的非洲领导人的广泛赞同。这次早餐会充分体现了公共外交的灵活性特点。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互信,是国家间发展关系、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公共外交的亲民性正是其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的原因之一。习近平首次出访,即选择了俄罗斯,而他的最后一场活动是邀请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进行交流,13位客人中有的白发苍苍、德高望重,有的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年龄不同、身份各异。在畅所欲言的会谈中,习近平表示,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一句话,道出了文化交流的特性和魅力,一次座谈,展示了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平易近人、注重交流的风范。“人们都想接近他,都想和他交谈”,俄罗斯汉学家评价道。公共外交亲民性的特点让习近平的访俄之旅更具亲和力。

  弱功利性是公共外交之所以能被对象国接受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之所以被非洲朋友“抬着”进了联合国,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相比其他援助国而言,中国给非洲各国的援助不是最多的,也不是最好的,但中国工人、技术人员、医疗队员与非洲朋友同吃同住,在交往中,人们认识到中国的真诚。中国“勒紧裤腰带”的援助感动了非洲朋友,真诚换取真诚,中国援助非洲的弱功利性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广泛认同,从而获得了非洲朋友的真诚帮助。

  当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习近平访非的短短一周时间里,紧锣密鼓出席了46场活动。而在这46场活动中,既有凭吊坦桑尼亚的中国专家公墓、参观中坦友谊50年图片展、参加中国援建的中刚友好医院竣工剪彩仪式等“重温友情”之旅,也有实施“非洲人才计划”的承诺、出席恩古瓦比大学图书馆启用和“中国馆”揭牌仪式等人文交流。通过重温历史和推动人文交往,习近平访非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公共外交弱功利性的特点,并赢得了一片掌声。

  “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

  尽管中国的公共外交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其实践运用中仍存在问题和挑战。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影响迅速扩展,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国际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重视加强对华合作。但同时,由于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的作祟及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国际上对华偏见、误解和疑虑仍然存在。

  在世界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的。英法德意美日俄诸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战争来打破旧的世界格局,奠定新世界秩序。这种认识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会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向的不信任和怀疑,是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最大、最紧迫的难题。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要继续发展,必须消除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而具有亲和性、弱功利性和灵活性等特点的公共外交实践无疑是中国赢得世界信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外交方式。如何更好地开展公共外交,阐释真实的中国,成为政府、社会团体、媒体乃至每一位公民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打出中国公共外交的特色与品牌

  中国的公共外交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需要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中国道路。

  首先,中国的公共外交,要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正能量,让世界感受“美丽中国”,让国外公众认同“中国梦会让世界更美好”。要真正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让世界各国了解真实的中国,以争取国外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要让国际社会真正相信,中国的发展对别的国家来说不是威胁,进而接受一个强大、繁荣和可以信任的中国。

  其次,中国邻国众多,“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中国要妥善处理好与邻国的分歧,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在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过程中,根在人民、源在交流,这就让公共外交有了大显其能的用武之地。

  再其次,要讲究实际效益,不搞形式主义。公共外交不是搞面子工程,应该实实在在,让对象国真正受益,让对象国的百姓真正感受到中国的真心、诚心,这是公共外交实施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中国公共外交要体现“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中国应尽可能地为国际社会提供符合国际道义的公共产品。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对世界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权利”和“义务”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多承担义务,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总之,中国的公共外交,要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传统做法,打出中国公共外交的特色与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具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张颖)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