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公共外交
中国网
2012-09-12 14:09:00

  上海以城市作为公共外交的主体思路已经突破了国际友好城市这一地方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最初形式,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从观念、机制、行动和国际经验比较四个角度出发进行大胆尝试,增强对外开放的系统性,突破开放的“部门化”“碎片化”,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即公共外交影响力。

  城市开展公共外交已发展成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项内容的“综合外交”。公共外交的能力和水平往往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上海的公共外交是指上海市政府配合国家公共外交战略,民众参与,提升国际公众对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认知,即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推广系统工程。

  上海开展公共外交的现状与问题 上海以城市作为公共外交的主体思路已经突破了国际友好城市这一地方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最初形式。上海现有国际友好城市70个,国外领馆62个,2012年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成立以来,积极促进国际间文化交往,如先后与芝加哥和休斯敦市政府签署了“交换播映城市形象片”的备忘录。组团参加意大利米兰上海周的活动等。此外,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还积极加强与国际智库间的交流,拓展与上海文广传媒上海外语频道等媒体合作,做大做强公共外交平台、拓展对外传播空间。但是客观而言,上海的公共外交无论在行动还是在理念上都处在起步阶段。虽然世博公共外交的效应有所显现,但是上海市在世博之后借力、造势,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效果还不明显。对开展公共外交重要性认识尚不足。可以说自2008年启动世博会海外推广以来,上海公共外交终于迈出坚实一步,但是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比较,上海虽在一些硬指标上有所建树,但是就举办国际会议数量、大型国际事件举办量、大学数量、大型剧场年演出数等文化资源指标而言,上海仍然远远落后。上海需要把城市公共外交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范,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工作机制。地方公共外交制度框架未统筹。政府在国家公共外交战略中应该担任主导和策划布局的作用,上海市外办、政协等单位是上海开展公共外交的核心部门。此外,企业、民间组织、文化团体、一些特殊群体乃至个人等都应该有意识参与,共同组建公共外交的网络。上海市政协于2011年2月成立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由上海公共外交领域111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122名个人组成。篮球明星姚明退役后担任了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荣誉大使”。但是包括上海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与“上海市荣誉市民”和“白玉兰荣誉奖”等大批上海公共外交的潜在人脉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对外沟通方式单一化陈旧化。从目前来看,互派留学生、开设孔子学院、派出文化演出团体等仍是传统主要的公共外交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公共外交的方式也要适应新发展和新要求。国际人士了解上海的两个主要渠道是:互联网(43.6%),电视(40.9%),特别是虚拟空间的“网上城市外交”要求有关方面积极推动海外公众特别是青年人了解和认知上海的热情,鼓励他们将对上海的体验和关注或者是游览经历制作成视频和他人分享,依托网络的传播效应来扩大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公共外交形式的效果不明显。公共外交的属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也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真实性、共鸣性、独特性。在真实性方面,上海对外传达的信息应尽量真实,不虚假,不文过饰非,切实报道上海在改善民生、提倡环保、推行低碳、倡导和平、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共鸣性就是要求与其他国际化城市分享治理经验,打动人心,让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人产生共鸣,引发同感。独特性就是要挖掘海派文化中不同于其他文化体系的独特因子,用海派特色说明自己,彰显上海海纳百川、开明睿智的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牌,拉近与国外公众的距离,让上海在外国人的心目中成为一个想访问、想投资、想生活的城市。上海公共外交对软实力“借力”不够。2012年发布的《上海国际城市形象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国际人士的眼中,金融中心的认知程度最高,其后是经济、贸易、航运中心(36%),大多数人认为上海文化中心的象征在于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而上海的美术、音乐、沪剧等文化产品在受调查者中认知度低于15%。上海国际大都市被认同的首要特征仍是“经济加速器”。这仍部分归因于后发城市经济高速增长衍生的附属效应,还未体现出国际经济影响力向社会文化方面的扩散和转移。上海公共外交人员储备有限,限制了人际互动和口碑传播的效应发挥。在衡量全球城市人才影响力的两个关键指标,外籍人口占比和留学生规模方面上海与其他国际大都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010年伦敦、纽约、巴黎非本国出生人口所占比例为27.05%、35.9%、17.55%,而上海该指标不到1%。而跨国人才交流被认为是传播文化、加深理解的重要渠道。所以上海不仅要在增量上扩大海外人士入沪规模,更有充分挖掘存量资源,激励他们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宣传者、代言人。在城市形象推广中重视“外籍新上海人”的声音,将成为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

  上海开展公共外交的目标与对策 从目标层面而言,上海公共外交应确立三重目标。近期目标:“上海超越上海”,从四个中心建设到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将经济实力充分转化为文化吸引力,巩固并提升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中期目标:“以人为本的上海”推动海外公众对上海核心价值观与上海精神的认知,塑造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城市形象。长期目标:“塑造上海城市品牌”,维系对城市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把城市品牌塑造纳入城市管理的长效工作中去。就上海开展公共外交的对策而言,首先在观念层面,要促进中央对公共外交工作须地方层面积极参与的认识,提升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公共外交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在机制层面,实现公共外交工作由外事部门“一元化”统筹向各相关部门团结协作的“多元化”方向转变。另外,在行动层面开展交流要坚持“以人为本”,官民并举、以民促官,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最后,将国际经验进行比较,对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的城市形象推广案例进行研究。概言之,上海在融入国际化进程中,就自身形象塑造方面仍需大胆尝试。应利用中央大力推进公共外交战略契机,增强对外开放的系统性,突破开放的“部门化”“碎片化”,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即公共外交影响力。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