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是什么?
广州日报
2013-07-12 17:07:00

  近年来,“公共外交”这个词比较热。党的十八大报告史无前例地写进“扎实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此后不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于2012年年底成立;此前,广东、上海、天津等不少地方的公共外交协会也成立。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大学陆续开设公共外交课程,有的还设立公共外交学院。

  什么是公共外交?它与传统外交有何区别?与文化外交、民间外交是一回事吗?要回答这些问题还真不容易,因为公共外交本身也在发展,很难对其下精确定义。笼统地讲,公共外交是一国为告知和影响外国公众,通过文化、教育、体育、媒体等交流方式,与之建立沟通和交流,以争取其对本国的了解、理解和好感。在我国,把争取国内公众对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客观认识外部世界,也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

  综观世界各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情况,我们可发现公共外交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政府主导性明显。美国设有全国公共外交委员会,成员由总统提名、国会通过。委员会制定全国性公共外交战略,国务院等部门实施,每年公共外交预算超10亿美元。英国早在2002年成立跨部门的“公共外交战略委员会”,负责制订公共外交战略。其他大国的做法大体相似。因此,“公共外交”不能被理解为人人开展的对外交往,它是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部分,政府主导性非常明显。

  二、各方积极参与。因为公共外交的对象不是外国政府,而是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因此公共外交的主体不能仅仅靠政府,否则事倍功半。政府往往是动员、鼓励和协调社会资源,围绕公共外交总目标,开展各类对外交流与合作,有时甚至是暗中资助非政府和个人开展公共外交项目。

  三、目标更“软性”。公共外交不同于传统外交追求的硬目标,如达成什么协议或签订什么条约,而是影响国外公众的“认知”或“感觉”,是“软性”目标,需要通过各类交流、沟通才能逐步达到目标。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卫生、科技等等都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注重多方互动。这一点不同于传统的外宣;我们不仅要以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讲述我们的故事,更要倾听他们的反馈、关注和建议,切忌说教。否则,我们花了很多钱制作的精美宣传册、宣传片没人看,送不出去。

  简言之,公共外交虽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外交,但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部分,政府主导是前提,各界参与保活力,外无定界,形无定式。一管之见,供批评。

  (宋荣华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秘书长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