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我的三个摇篮
2016-01-05 10:01:00

  一提起“李肇星”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到那个在联合国纵横捭阖的常驻代表、那个在国家立场上寸步不让的中国外长、那个与国外友人遍结道义之交的和善长者。现任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的李肇星,在回忆他横跨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时,表示能成为一名外交官,离不开“三个摇篮”的培养。

  山东农村是培育梦想的摇篮

  都说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李肇星的第一个摇篮便是他的老家——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贫困乡村。李肇星出生于1940年,那时的家乡已被日本军占领。虽然生于纷飞战火中,长于贫穷困苦,但是李肇星从祖辈、父辈那里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一个出生在乡下的穷孩子有一天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长奠定了基础。

  在农村培养出的质朴情怀,铸就了李肇星十分鲜明的外交风格:在前美国总统卡特的庄园做客时,他以自己小时候帮爷爷锯木头的趣事和卡特夫妇相谈甚欢;2015年在北大发表演讲的时候,他又回忆起做游击队员的父亲,勉励大家共同珍惜这70年来之不易的和平。这些鲜活的记忆让李肇星热爱生活,珍视和平。2014年,李肇星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法国政府在法国国庆日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纪念活动,并前往诺莱特华工墓园,凭吊安葬在当地的884名一战华工。他说,中国政府将努力使每个中国公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将为海外华人提供更好的领事保护和服务。这些经历都让李肇星更加忠诚于自己的祖国,愿意尽自己的力量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北京大学是汲取知识的摇篮

  即使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李肇星仍记得他从山东老家来到北大上学的日子——1959年8月30日。在那里,他学习语言、文学等课程,并与来华留学生建立友谊。由于一直保持学习、复习的习惯,时隔50余年后,他仍记得自己在北大学习的各项科目内容,并时常灵活运用到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例如,一次在北大演讲时,他就以当年所学的“词源学”知识来生动解读参会者名字,拉近了与嘉宾间的距离。

  “知识”一直是李肇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基础。他的脑子里装着许多知识,尤其是清晰的细节:“坦赞铁路全长1860.5公里”、“南非在殖民时期旧称阿扎尼亚”,这些知识也帮助李肇星在外交场合赢得不少朋友。2015年4月12日,在给一名在中资公司工作的坦桑尼亚小伙签名送书时,他故意落款4月13日,他说这是因为4月13日是坦桑尼亚国父尼雷尔的生日。小伙子听后极为感动。

  有一次在坦中合资信息通讯技术公司访问时,李肇星就“消除数字鸿沟”的意思进行发问,引发大家热烈讨论。他说自己是孔子的小老乡,孔子“每事问”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习惯。在其自传《说不尽的外交》中谈到学习,李肇星有这样的见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把经历沉淀下来就算经验,只要对人对己有参考作用,就有价值。”他也将这种从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的习惯保留至今。

  非洲是历练自身、走向成熟的摇篮

  李肇星的外交生涯是以在非洲的9年驻节时光开始的。在非洲期间,给他触动最深的就是非洲人民对于中国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夜里10点多,在非洲兄弟们的帮助下,联大以76票赞成(其中就有以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带头的26个非洲国家)、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他在见非洲朋友时最常说的一段话,时间、数字他都了然于胸。与此同时,李肇星和很多非洲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非工作期间,他亲近当地的普通民众,以简单的斯瓦希里语和当地人打招呼;和利比里亚前总统瑟利夫打乒乓球……。从政府到民众,他是中非友谊的建设者之一,他也希望中国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共筑友谊、共创和平。

  现在,作为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的会长,李肇星在公共外交领域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描述自己现在的工作时,他这么说:“我们做公共外交,一定要牢记天安门城楼上的两句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即一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祖国的核心利益至高无上;二是要虚心学习世界各国人民的先进文明成果。”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坚持民间外交方针,做中外民间交往的桥梁,为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贡献力量。李肇星会长所带领的这支公共外交队伍,正通过不断努力,将多元而精彩的中国呈现给世界。